让老外买单的秘密武器:外贸网站这样建就对了
前几天和做外贸的老王吃饭,他愁眉苦脸地跟我倒苦水:"产品明明比同行好,可老外就是不下单,你说气不气人?"我看了眼他的网站,忍不住摇头——这哪是做外贸的网站啊,简直是个线上产品目录!相信不少外贸人都有类似的困扰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外贸网站建设的那些门道。
外贸网站不是翻译版那么简单
很多人以为把中文网站翻译成英文就是外贸网站了,这想法简直太天真。打个比方,就像把火锅菜单直接翻译成英文给老外看,他们估计会对着"脑花"、"鸭血"直犯晕。外贸网站建设最忌讳的就是"中国式思维",必须从目标客户的文化习惯出发。
我在帮客户做网站诊断时发现,60%的外贸网站都栽在文化差异上。比如国内喜欢用红色表示喜庆,但在某些国家红色代表警示;再比如产品参数,老外更关心具体数据和认证,而不是笼统的"质量上乘"这样的表述。记得有个做机械的客户,把"耐用"翻译成"durable"就完事了,后来改成"连续工作5000小时无故障",询盘量直接翻倍。
用户体验比颜值更重要
做外贸网站的人常犯另一个错误——过于追求视觉效果。华丽的动画、复杂的交互确实抓眼球,但加载速度慢得像蜗牛爬,老外早就关页面走人了。我有次测试一个网站,首页加载要8秒,要知道超过3秒57%的用户就会离开!
移动端适配更是重灾区。去年帮一个做卫浴的客户改版,发现他们网站手机上完全没法看,图片错位、按钮点不到。改版后移动端流量转化率提升了40%。所以记住啊,外贸网站要做到三点:快、简单、易用。就像去朋友家做客,主人把茶都倒好了,椅子也摆正了,客人自然待得舒服。
信任感是成交的催化剂
老外买东西比国人谨慎得多,特别是B2B采购。你想啊,隔着半个地球下单,换谁心里不打鼓?所以外贸网站必须处处体现专业度和可信度。
我总结了几招建立信任的实用技巧:第一,资质证书要放显眼位置,最好是首页就能看到;第二,客户案例比自夸管用十倍,把合作过的国际大客户列出来(当然要征得同意);第三,团队展示别用假图,真实的办公室照片比西装革履的摆拍更可信;第四,联系信息要详细,别只留个邮箱——这跟国内某些只放微信二维码的网站一样让人无语。
内容营销是长期饭票
很多外贸人做网站就跟相亲似的,见一次面就指望马上结婚。但现实是,80%的询盘来自持续关注你3个月以上的客户。所以说,内容营销这事儿真不能省。
建议定期更新行业资讯、产品应用案例、技术白皮书等实用内容。有个做LED的客户,每周发一篇照明设计方案,半年后居然收到了迪士尼的询盘!内容营销就像种树,前期浇水施肥看不到效果,等树长成了,果子自然掉下来。
技术细节决定成败
说到这儿,得提几个技术上的坑。首先是服务器位置,千万别贪便宜用国内的,否则老外打开慢到你怀疑人生。其次是SEO优化,关键词研究要做扎实——你以为的行业关键词可能老外根本不这么搜。再有就是支付方式,PayPal是基础款,最好再接入当地流行的支付工具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网站数据分析。装个Google Analytics,看看用户从哪里来、停留多久、在哪跳出。我有个客户发现大部分流量来自德国,却只准备了英语页面,加上德语版本后订单直接涨了三成。
说说那些年我见过的奇葩案例
做这行久了,真是见过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。有用Flash做整站的(这年头还有人用Flash?)、把所有产品堆在首页的、联系方式藏在"关于我们"二级页面最底部的...最绝的是有个客户,联系我们说网站没效果,一看差点没背过气去——首页大图是老板穿着花衬衫在海边钓鱼的照片,配文"欢迎来我们公司考察"。
还有更夸张的,产品描述写着"质量好得不得了",英文翻译成"quality good very much"。拜托,这是用翻译软件直译的吧?这种网站能带来订单才怪。
小步快跑好过一步到位
最后给个真心建议:外贸网站建设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。可以先做个基础版上线,再根据数据逐步优化。有个做纺织品的客户,最初只放了20款主打产品,专注打磨详情页和客户案例,三个月后询盘量就很可观了,再慢慢扩充其他产品线。
记住啊,外贸网站是个活东西,要不断迭代更新。就像种花一样,不能种下去就不管了,得经常浇水施肥捉虫子。今天说的这些方法,选几个适合你的先做起来,效果肯定比你现在的强。
说到底,外贸网站建设的核心就一句话:站在老外的角度想问题。当你每个细节都为客户考虑清楚了,订单自然就来了。那些抱怨没询盘的外贸人,不妨先把自家网站按我说的这些点检查一遍,保准能发现不少问题。
老王听完我的话,第二天就找人重做网站去了。上个月他跟我说,新网站上线后询盘量翻了两番,有个德国客户直接下了个试订单。你看,有时候生意不好真不是产品的问题,而是你展示产品的方式出了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