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
从零到上线:一个码农的网站开发心路历程

更新时间:2025-04-05 11:36:03
查看:0
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网站开发那会儿,我连HTML和CSS都分不清。记得当时盯着浏览器右键"查看网页源代码",满屏的尖括号看得我头皮发麻——这玩意儿真能变成漂亮的网页?

那些年踩过的坑

刚开始学前端那阵子,我特别痴迷各种炫酷的效果。有次为了做个会跟着鼠标飘的雪花特效,硬是写了200多行JavaScript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在Chrome上跑得挺欢,到了IE直接卡成PPT。现在想想,这种追求"华而不实"的阶段,大概是每个新手都会经历的必修课吧。

后端开发就更逗了。第一次用数据库时,我天真地以为"用户表"就是放张照片的意思。直到看见同事憋笑憋到内伤的表情才明白,原来此"表"非彼"表"。这种专业术语闹出的笑话,在团队里至今还是经典段子。

工具链的进化

早期的开发环境真是简陋得可怜。记事本写代码,FTP传文件,改个样式就要反复刷新浏览器。现在呢?VSCode的智能提示能猜到你想写什么,Webpack自动打包,热更新连刷新都省了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工具太智能也有副作用。有次我突发奇想用手写了个轮播图,结果发现已经不会原生JS操作DOM了——都被jQuery和框架惯坏了。这就像用惯了计算器,突然要笔算开平方似的,手指头都不听使唤。

设计思维的转变

做了五六年网站后,我慢慢悟出个道理:好网站不是代码堆出来的。就像做菜,食材再好,火候不对也是白搭。

有次接了个企业官网的活儿,甲方非要首页放二十多个飘窗广告。我苦口婆心劝他们:"您这页面都快成圣诞树了..."最后折中方案是做了个动态展示区,点击才展开详情。没想到转化率反而提高了30%。这件事让我明白,克制有时候比堆砌更需要智慧。

移动端带来的挑战

记得智能手机刚普及时,我们还在用@media query做响应式布局。现在回头看那些代码,简直像在看石器时代的文物。

最抓狂的是测试环节。安卓机的碎片化能把人逼疯,有时候在小米上好好的样式,到华为就乱套。后来学乖了,直接买了个二手手机架,专门用来做真机测试。现在我的抽屉里还躺着七八台退役的测试机,都是时代的眼泪啊。

性能优化的艺术

年轻时候总觉得功能实现就万事大吉,直到有次用户投诉网站加载要18秒——比泡面时间还长。排查发现首页居然塞了3MB的未压缩图片,还有二十多个同步请求。

现在的我养成了强迫症:图片必须走CDN,CSS要压缩,JS能懒加载就懒加载。有回为了把首屏加载时间压到1秒内,连字体文件都拆成了子集。同事笑我走火入魔,但看到Google PageSpeed打出的满分时,那种成就感你懂的。

安全这门必修课

被黑过一次就老实了。早年有次用明文存密码,结果数据库被拖库。虽然没造成实际损失,但被老板叫去谈话的尴尬至今难忘。现在我的代码里到处都是防御性编程,输入验证严格得像海关安检。

最近帮朋友排查个XSS漏洞,发现他居然直接把用户输入innerHTML到页面。吓得我当场给他演示怎么用一段脚本偷cookie,这哥们脸都绿了。安全这事吧,有时候真得见过鬼才会怕黑。

持续学习的日常

这行最刺激也最头疼的就是技术迭代速度。刚把Vue2摸透,Vue3带着Composition API来了;Webpack还没玩转,Vite又开始流行。我的书架上永远有四五本没拆封的新书,感觉像在跟时间赛跑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基础永远不过时。就像我十年前学的HTTP协议,到现在依然是面试必考。那些整天追新框架却说不清事件循环机制的,就像只会背菜谱不会掂勺的厨子,迟早要露馅。

写在最后

回头看看这些年做过的网站,有些已经下线,有些还在跑着。每次偶然点开自己早期作品,那种"这什么鬼设计"的羞耻感,反而成了成长的刻度尺。

最近带了个实习生,看他为flex布局抓耳挠腮的样子,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。递给他一杯咖啡时说:"别急,你现在写的每行bug,都是将来茶余饭后的谈资。"

毕竟,哪个老司机没在新手村迷过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