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网站为什么没人看?可能是关键词没玩明白
前几天有个做手工皮具的朋友跟我吐槽:"我网站做得挺精致啊,产品照片拍得跟杂志似的,怎么三个月了连个询价的都没有?"我让他把网址发来看看,好家伙,首页赫然写着"匠心手作·臻品皮具"——这词儿美是美,但普通人谁搜这个啊?
关键词优化的本质是"说人话"
做网站最怕自嗨。你以为的"高端大气上档次",在搜索引擎眼里可能就是"不知所云"。有次我帮一个瑜伽馆优化网站,老板坚持要用"梵我合一"当核心词。结果呢?当地大妈们都在搜"附近瑜伽班多少钱",谁管你梵不梵的?
记住这个铁律:用户怎么搜,你就怎么写。工具显示"瑜伽课"月搜索量是"梵我合一"的1200倍,数据不会骗人。后来我们把关键词改成"XX区瑜伽体验课",配合"零基础""产后修复"这些长尾词,三个月后咨询量翻了五倍。
别只盯着首页那几个词
新手常犯的错是把所有精力都压在3-5个主关键词上。但现实是,现在精准流量往往藏在长尾词里。我去年操盘过一个烘焙教程站,主词"烘焙教学"竞争太激烈,转而挖掘"新手烤箱使用技巧""戚风蛋糕塌陷原因"这些具体问题,反而带来了75%的流量。
有个取巧的办法:去问答平台看真实提问。比如在"如何去除毛衣起球"这个问题下,你能发现用户会具体到"去球器哪种好用""毛衣修剪器伤衣服吗"——这些才是金矿。
密度?自然才是王道
早些年流行关键词堆砌,现在这么干等于自杀。谷歌工程师明确说过:"我们更看重语义关联。"上周看到个反面教材,有个卖空气净化器的页面,硬是把"PM2.5"这个词重复了28次,读起来跟结巴似的。
我的经验是: - 核心词出现在前100字 - 自然融入小标题 - 搭配近义词(比如"网站优化"可以用"SEO技巧""搜索排名提升"交替出现) 有个餐饮老板的案例很有意思,他把"本帮菜"拓展成"浓油赤酱""上海老味道",既避免了重复,又覆盖了更多搜索习惯。
别忽视"隐形冠军"位置
很多人拼命优化产品页,却忘了这些宝藏位置: 1. FAQ页面(用户提问自带关键词) 2. 博客标签(把"宠物美容工具"拆成"狗狗梳毛刷""猫咪指甲剪") 3. 图片ALT文本(搜"复古连衣裙搭配图"的人可能比搜"连衣裙"的更有购买欲)
有个做户外装备的客户,只是在产品图的ALT标签里加了"徒步旅行必备装备",图片搜索流量就涨了40%。这招特别适合电商——毕竟现在年轻人连淘宝都习惯用图片搜同款了。
数据会说谎?要会看门道
工具给出的搜索量仅供参考。有次看到"手工皮具diy工具"月搜索量2000,实际做上去才发现,其中1800是同行在调研。判断真实需求有个土办法:看搜索结果前10名的网站类型。如果全是B2B平台或资讯站,普通商家很难分到羹。
我常用的组合拳是: - 用关键词规划工具筛出100个候选词 - 人工查看前20名竞争程度 - 优先选有商业价值的长尾词(比如带"多少钱""哪家好"这种) 有个做智能锁的客户,发现"指纹锁安装视频"虽然流量不高,但转化率惊人——因为搜这个的人八成已经买了产品。
别忘了移动端的"口语化"
手机搜索和电脑完全是两个世界。电脑端可能搜"2023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",手机用户更爱直接问"现在买电车政府给多少钱"。最近帮一个驾校优化,发现"科目二倒库技巧视频"在移动端搜索量是电脑端的三倍。
还有个反直觉的现象:语音搜索让关键词更生活化了。比如原来搜"北京到上海高铁时刻表",现在会说"明天上午去上海的高铁有几点的"。做本地服务的尤其要注意这点,把"朝阳区家政服务"优化成"朝阳区找个靠谱阿姨",可能更对手机用户的胃口。
终极检验标准:用户行为
最后分享个绝招:看搜索词报告。你会发现很多意外惊喜,比如有家卖有机食品的,发现居然有人通过"宝宝便秘吃什么"找到他们——于是专门做了组婴幼儿食疗关键词,开辟了新战场。
关键词优化不是一劳永逸的事。我习惯每月分析一次流量数据,把表现好的词加强,效果差的替换。就像炒菜要不断试咸淡,千万别把网站做成"盐罐子打翻"的黑暗料理。记住啊,让用户找得到你,才是网络时代的第一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