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网站为什么没人看?可能是关键词没玩明白
说实话,我第一次做网站的时候也踩过坑。那会儿熬夜写完文章,满心欢喜等着流量涌进来,结果连续三个月访问量都没超过两位数。后来才明白,光有好内容不够,还得让搜索引擎"看得懂"——这就是关键词优化的玄机。
关键词不是随便选的
很多人以为关键词优化就是往文章里硬塞几个热门词。比如做美食博客就拼命堆"最好吃的""最受欢迎的",结果文章读起来像机器人写的。我有个朋友更夸张,在母婴用品页面加了20多次"婴儿奶粉",最后连他自己都看不下去。
其实好的关键词要满足三个条件:有人搜、竞争小、能转化。去年我做旅游攻略时就发现,"小众旅行地"这个词搜索量是"旅游攻略"的1/3,但竞争程度只有1/10。结果那篇文章现在还在给我带流量。
长尾词才是宝藏
刚开始我也盯着大词不放,后来发现像"怎么选笔记本电脑"这种短词,根本轮不到我们小网站。但有次无意中写了篇"大学生预算5000怎么选二手笔记本电脑",居然带来持续流量。这才开窍:长尾词就像毛细血管,虽然单个流量少,但架不住数量多啊!
现在我做内容前都会用工具查查长尾词。比如最近想写咖啡机,发现"咖啡机清洗后漏水怎么办"的搜索量居然比"咖啡机推荐"还稳定。这类问题型关键词还有个好处——搜的人都是精准客户,转化率特别高。
关键词布局有讲究
千万别学某些网站把关键词堆在角落。我见过最离谱的是把关键词写在图片alt标签里十几遍,正文却完全没提。搜索引擎现在聪明着呢,这种小把戏早就不管用了。
我的经验是: - 标题一定要含核心词(但别太生硬) - 前100字出现2-3次 - 小标题适当穿插 - 正文自然分布 - 结尾再提一次
记得有篇讲健身餐的文章,我把"减脂食谱"这个词拆开分布在全文,既保持可读性又让搜索引擎抓到了重点。后来这篇在相关搜索里排到了第一页。
用户意图比词频重要
去年改版时我发现个有趣现象:同样搜索"婚纱摄影",有人想找工作室,有人想看样片,有人要价格对比。如果所有页面都优化同一个词,等于把不同需求的用户赶进同一个房间。
现在我会先分析搜索意图: - 信息类(怎么做/为什么) - 导航类(找特定网站) - 交易类(买/比价) - 本地类(附近/哪家好)
比如"iPhone充电慢"和"iPhone快充头推荐"虽然都含iPhone,但优化策略完全不同。前者要写故障排查,后者得做产品对比。
工具要用但别迷信
市面上关键词工具很多,但数据永远只是参考。有次工具显示某个词月搜索量2000,我精心做了内容,结果三个月才来37个访问。后来才明白,2000次里可能有1900次都被头部网站截流了。
我现在更习惯: 1. 先用工具筛出候选词 2. 手动搜一遍看竞品质量 3. 检查搜索结果页的"大家还在问" 4. 最后用长尾词延伸
这个方法虽然笨,但比完全依赖工具靠谱多了。就像做菜,再好的食谱也得自己尝过咸淡。
内容永远是王道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:别为了优化牺牲可读性。见过太多网站把关键词密度做到8%以上,读起来像结巴说话。其实现在搜索引擎更看重停留时间和点击率,用户看不下去的内容,排名迟早会掉。
我现在的做法是:先正常写文章,写完再像修剪盆栽一样调整关键词。保证每800字里有4-5次核心词出现,但分布得就像 casual conversation 一样自然。毕竟,我们最终服务的是人,不是爬虫程序。
说到底,关键词优化就像给文章装GPS,既要准确指引方向,又不能干扰正常驾驶。找到那个平衡点,你的网站才能真正被看见。